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,通常指胰腺本身的癌肿。类似中医古籍中的“心积”、“伏梁”、“积聚”、“黄疸”等疾病。 
根据部位不同分为胰头癌、胰体癌、胰尾癌,以发生在胰头部者多见。 
【临床表现】 
体重下降,上腹痛伴有腰背部放射痛,胰头癌疼痛部位在上腹偏右,胰体或胰尾癌多偏左。疼痛性质多为钝痛、钻痛、绞痛。胰头癌进食后疼痛加剧。胰头癌的黄疸多为持续性进行性。食欲不振,厌油脂,恶心、呕吐,腹泻,便秘都会存在,亦可出现呕血,黑粪。可有间歇性或持续低热。 
胰头癌有半数触及无压痛的胀大的胆囊,胰头癌致阻塞性黄疸时则胆囊胀大。因此触诊可发现腹部包块。 
【病因病机】 
中医认为气机不畅、脾湿困郁是本病的首要病因。正气虚弱,脏腑失调是发病的内在条件。气化不利,脾湿困郁,郁久化热,湿热蕴结,日久成毒,湿热毒三者互结,而发“黄疸”。胰腺癌总的病因病机系脾胃虚弱、肝气郁结致气滞、血瘀、湿热为患,久而结成坚块。胰头癌以湿热表现为多,胰体、胰尾癌则多见脾虚气滞之证。 
【诊断】 
凡40岁以上,尤以男性患者,近期有上述临床表现一项或多项时,特别是消化不良症状伴CEA阳性与γ-谷氨酰转肽酶活性增高者,近期出现糖尿病或糖耐量试验异常者,应考虑胰腺癌的可能。 
B超、CT、MRI、胃肠道X线钡餐检查均对确诊起重要作用。 
活体组织检查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有助于确诊。 
【辨证】 
1.脾虚气滞 
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按之舒适,面浮色白,纳呆,消瘦,便溏,恶风自汗,口干不多饮,舌质淡,苔薄或薄腻,脉弦或弦细。 
2.湿热蕴结 
上腹部胀满不适或胀痛,发热缠绵,口渴而不喜饮,或见黄疸,小便黄赤,口苦口臭,便溏味重,心中懊 ,舌红苔黄或腻,脉数。 
3.阴津不足 
上腹部胀满,不适或胀痛,低热,午后颧红,盗汗,口干喜饮,便燥行艰,舌质红苔燥或少苔,脉细数。 
【治疗】 
1.治则:理气健脾,祛湿滋阴,散结消癌。 
2.基本操作及处方 
a.中脘至腹衰横擦; 
b.背部膀胱经督俞至三焦俞竖擦; 
c.使用砭震在下肢足太阴经振法; 
d.筋维、上脘、中脘部守法; 
e.击磬法,患者左后胰俞部位距磬体50~80cm。 
3.加减 
脾虚气滞加左侧脾之大络滚法;湿热加公孙、三阴交点压;阴津不足加任脉华盖至水分竖擦法。 
4.方义 
本病以脾经及病灶部位为治疗重点。 
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