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风是以猝然昏仆、不省人事,或突然发生口角斜,言语不利,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、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。因其起病急剧,症见多端,变化迅速,犹如风之善行而数变故名中风,又称卒中。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,如脑梗死、脑出血、脑栓塞、蛛网膜下腔出血等,总体上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。
【临床表现】
以突然意识障碍或无意识障碍、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表现。
【病因病机】
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,多因风、火、痰、瘀为患,病及心、肝、脾、肾诸脏腑。人至中年,由壮渐衰,气血亏虚、脏腑阴阳严重失调,气血运行失常,痰湿内盛,复因忧思恼怒或嗜酒饱食,或房室劳累,或外邪侵袭等诱因,以致阴亏于下,阳浮于上,肝阳暴涨,阳化风动,扰动气血,血随气逆,挟痰挟火,上冲于脑,蒙蔽心窍,横窜经络,形成猝然昏仆,半身不遂。若阴阳之气逆乱则发为闭证,若正气衰退,阴阳之气离决,可发生脱证。
【诊断】
临床可作脑脊液、眼底及CT、MRI等检查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查无明显异常。局限性脑梗死,患者脑脊液压力不高,常见在正常范围蛋白质含量可高。头颅CT和MRI可显示梗塞区。出血性中风在起病后1周CT能正确诊断大脑内直径在1厘米或更大的血肿。对于脑干内小的血肿或血块已变为和脑组织等密度时,MRI的诊断比CT可靠。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,主要原因为动脉瘤破裂和动静脉血管畸形,早期CT扫描,可显示破裂附近脑池或脑裂内有无凝血块,脑内或硬膜下血肿及是否合并脑出血。MRI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并不可靠,无CT条件下,可谨慎进行脑脊液检查。
以上检查为确诊提供可靠依据。临床上具有中风症状即可诊断为本病。
【辨证】
1.中风先兆
症见眩晕、心悸、肢体麻木、手足乏力,舌强等。
2.中经络
痰浊瘀血阻滞经络,病位较浅,病情较轻,无神志改变。症见半身不遂、肌肤不仁,舌强言蹇,口角斜,脉弦滑或弦数。
3.中脏腑
病位较深,病情较重,病变深中脏腑,根据正邪情况分为闭证和脱证。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,属实证;脱证以元阳暴脱为主,属虚证。
(1)闭证
症见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牙关紧闭,半身不遂,口角斜,两手紧握,面赤气粗,喉中痰鸣,二便不通,脉弦滑而数。
(2)脱证
症见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目合口张,手撒鼻鼾,肢冷汗多,呼吸低微,二便失禁,四肢不收,脉细数,如见汗出如油,两颧淡红,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,为真阳外越之危候。
【治疗】
1.治则:理气活血,疏通经络,调和气血,平肝熄风,清热豁痰,醒脑开窍。
2.基本操作及处方
(1)中风先兆
a.曲池、风市、足三里先点压后拍法;
b.绝骨点压;
c.合谷点刺;
d.百会守法;
e.手少阴、手厥阴经刮法。
(2)中经络
a.肩髃、曲池、手三里、外关、合谷、环跳、阳陵泉、足三里、解溪、昆仑点压;
b.太阳皮部和阳明皮部遍刮。
(3)中脏腑
A.闭证
a.十宣、水沟、内关、劳宫、丰隆、太冲、素髎点刺;
b.百会守法。
B.脱证
a.关元、神阙熨法;
b.足太阳经循经划法。
3.加减
有口眼斜加地仓、颊车、内庭、行间点刺,气虚血瘀加气海振法,血海点压;头晕加风池、完骨、天柱刮法;尿失禁或尿潴留加中极、关元振法。
4.方义
曲池、合谷、风市、足三里、绝骨理气活血、阳明气血调和则肢麻、乏力诸证消除。百会调诸阳之气。肩髃、曲池、手三里、外关、合谷均为上肢腧穴,可治上肢不遂。风病多犯阳经,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,阳明经气血通畅,正气得以扶助,使机体功能逐渐恢复。取环跳、阳陵泉、足三里、解溪、昆仑以利下肢气血贯通。太阳、阳明皮部可振兴阳气,疏通络脉。
十宣可救急,水沟、内关、太冲、丰隆等点刺可醒脑开窍,清热豁痰,劳宫可清心泻热。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交会穴,可扶助元阳;神阙为生命之根蒂,真气所系,二穴熨法,以求益气固脱。足太阳经划法振兴正气,回阳救逆。
【医案举例】
邓先生 63岁 退休干部 2003年3月
有高血压史,经常头晕头痛。3月18日突觉头晕恶心,突然仆倒,失语,昏迷。即送医院急救。经西医诊断为脑溢血,向家属送达病危通知。
砭术治疗,首先取手厥阴心包径循经刮法,百会、膻中守法,内关、外关点压法,后取大椎穴及周围擦法,合谷点刺,双颞部刮法。每日2次,每次约30分钟,守法穴位每日约5小时。2日后语言清楚,精神恢复。5日后起床行动,肢体灵活,15日经脑部检查,恢复正常。
【按语】
该患者为中风急症,因施以砭术及时,而转危为安。
|